鲁网8月2日讯(记者潘亚妮实习记者刘悦通讯员赵福强王馨予王璐)在齐鲁大地的沃野之上,一座小县城以职教为笔,书写着产教协同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传奇故事……
近期,青岛都市圈智能家电制造产教联合体暨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正式落户平度,标志着青岛都市圈产教融合迈上新台阶。这一里程碑事件,既源于平度市37年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深厚积淀,也将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开启产教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联合体成立:37年积淀的“水到渠成”亿盛资产
时间回溯至1989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平度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牵手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将“双元制”这一跨越欧亚的职教模式引入胶东半岛。面对传统职教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当地开创性构建“政府主导、校企双元、产教融合”体系——出台19个专项政策文件夯实制度基础,投入3.2亿元建成50余个“车间即课堂”的实训基地,组建由15名国际认证技师与267名高级职业资格教师组成的“双师型”队伍,让“师傅带徒弟”的实践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多年深耕,终结硕果。1994年全国首创“双元制”毕业生考试委员会,2013年组建涵盖57家企业、8所高校的双元制职教联盟,2018年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平度职业教育始终坚持以“实践导向”为核心的探索,为两大产教联合体成立奠定了基础。
双轮驱动:从“双元制”到“联合体”的创新跃迁
在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的现代化实训基地里亿盛资产,智能家电产线的机械臂与田间实训的智能灌溉设备隔空呼应,恰如两大产教联合体的使命交响。
“两大产教联合体的成立,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对平度‘双元制’的迭代升级。”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党委书记朱风彬表示。精准破解产业痛点,让“教育围着产业转,人才跟着需求走”的理念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智能家电制造产教联合体直指产业痛点。面对青岛智能家电产业300亿元产值背后的“高端技工缺口”,联合体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即海信、海尔等龙头企业开放生产车间与研发中心,院校动态调整智能控制、智能制造等专业方向,政企校三方联手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在实训基地里,学生们既能操作前沿的智能生产线,又能参与企业真实的订单加工,实现从“校园到车间”的无缝衔接,为产业输送“适配型”人才。
依托平度“全国超级产粮大县”与20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优势,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深耕乡村振兴新天地(301277)。“我们将课堂搬到马家沟芹菜大棚里、搬进花生杂交试验田中,这里不仅延续着‘太空育种’‘清丰一号小麦亩产千斤’的现代农业科技基因,还进一步创新推出了‘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机制。”平度市教育和体育局职教科负责人赵福强表示。85%的涉农专业毕业生留乡发展,带动2128个家庭农场升级,奶牛良种覆盖率从1%跃升至90%。职业教育扎根田野,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多维辐射:职教力量从县域样板到全国领先、国际标杆
在联合体成立这一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新起点的背后,是平度职教经验早已跨越地域边界的有力托举。
在国内,平度职教为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提供“可复制样本”——1.2万名农业学子中,169人成为年入百万的创业典型,师生参与培育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助力平度跻身“全国县域经济29强”。如今,联合体正将这一经验拓展至青岛都市圈,持续服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
在国际舞台,平度故事成为“职教丝路”的生动注脚。381名老挝教师曾来此学习“五合一”教学模式,带回湄公河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坛上,平度“双元制”本土化实践被列为发展中国家转型典范;与老挝共建的“海外学习中心”,更让县域职教经验走向东南亚。
从黄海之滨的实训车间到湄公河岸的田间课堂,从智能家电的生产线到太空育种的试验田,平度职教用37年证明,职业教育从来不是“象牙塔”,而是链接产业、民生与世界的桥梁。
“这不是偶然的布局,是平度37年职教改革的必然延伸。”平度市副市长谢仲鹏表示。如今,两大产教联合体的启航,既是这段传奇的延续,更是新征程的开篇——在产教融合的道路上,平度正以更开放的姿态亿盛资产,为中国职教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写下新的注脚。
米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